聂云初

关于小说到电视剧 人物变化一些感想(蒙挚、靖王、静妃)

 电视剧版琅琊榜剧本感觉是作者对10年前原作的一次深挖掘,有些细节改了是为了贴近电视拍摄的表达,有些地方则似乎是讲故事的人和演故事的人一层层的细化。在人物感觉方面三个人的调整,给我的感觉最明显。

一个是蒙大统领。小说里的蒙大统领并没有太多笔墨描写他的内心和性格,给人的印象是一个念旧情、有地位、可以推波助澜的汉子,不是什么外犷内细的人物。身处权力中心,对帝心没什么参悟,但行为做派却也称得上谨慎。除了剧情需要外,存在感并不如何强烈。

电视剧版用粗萌的表现强化了蒙挚的形象,把蒙大统领变成了萌大哥。粗狂、热血和呆萌,多了很多讨人喜欢的元素,更生动,让人愿意去看他。但是这个形象在更受人喜欢的同时,违和感也如影随形的冒出来。今天这集里,更是细思恐极。

朝堂上说卫峥的这一段,原作有这么一个细节:

  “哎呀,这果然是好事啊!"誉王刻意抬高了的音调听起来尖锐而刺耳,”儿臣恭喜父皇了。潜逃十多年的逆犯都能落网,实在可彰我朝廷盛威。这个卫峥,一定要公开处以重刑,才足以震慑天下不臣之心!“

  夏江假意思索了一阵,方徐徐赞同到:”誉王殿下果然反应快捷,细想确实是这个道理。凡是心怀二心的狂悖逆贼,教化都没用的,一定要以重典惩治,方可令天下有畏惧之心。卫犯逃匿十多年,说明他没有半点悔过之心,臣以为,腰斩示众比较合适。“

  靖王颊边肌肉一跳,猛地抬起了头,正要开口,蒙挚已抢先他一步跪了下来,道:”陛下,如今正是年节,又值国丧期,实在不宜当众施此酷刑啊!“
    ”蒙统领此言差矣。”夏江淡淡道:“谋逆是不赦之罪,与国丧何关?严苛以待逆贼,仁柔以待忠良,顺之则兴国,逆之则亡国,此方为不悖之道,你说对不对,静王殿下?”
  他轻飘飘地将话头抛给了靖王,摆明非要他开口。而这一开口,只怕说出来的如不是违心之语,便会是逆耳之言。
    蒙挚大急,欲待再次拦话,又怕做得过于明显适得其反,正束手无策时,靖王已一顿首,字字清晰地坦然到:”儿臣有异议。”

  蒙大哥是靖王一派,或者说是坚定不移的梅长苏一派的人,他不是个机敏灵便的人,但是非常清楚自己必须、也只能是陛下的统领,一旦他失去这个定位,他必将失去帝心,而皇帝的信任是辅助梅长苏最大的保障。并且,一定会给靖王的夺嫡之路带来沉重打击。 
  抢在靖王之前出口反对,已经是他能做到的极限了。并且反对的切入点是很中立的对酷刑发表意见。书中还有描述他尽最大可能向靖王使眼色安抚。但我想那必然是极其细微的、充满暗示的眼色。因为蒙挚虽然背对皇帝,却面对誉王和夏江。

 大统领和夏江一样,保障他们行事的身份和便利来自于皇帝的信任,因为他们的铁杆皇党,站不掺和任何朝堂争夺的立场,所以才能拥有这份信任。夏江不敢事败影响这份信任,蒙挚同样不敢。
  但是今天电视剧里,这里有些过了。蒙大哥不但暗示了靖王,还出言维护了靖王,除了眼神还有肢体上和言辞上的些许表达。在皇帝面前表现出了倾向靖王的立场。按故事的设定来说,堪称致命。

  电视剧里如此修改,可能是为了向观众更清晰的表达正反两个阵营的对立。只是这样的蒙大哥,说不上傻,有点点可爱的白,却甜过头了些。

  再来是靖王和静妃形象的深化。萧景琰处在故事主线的中心,除了从文字变成画面必不可少的调整之外,部分剧情的深入对主线人物形象的具化,在他身上还是挺大的。

  靖王是个非常重情义的人,他的情义不仅仅是主角阵营“好”的一面的体现和旗帜,他的情义非常重要(非常重要、非常重要,够了),如果萧景琰不是这样一个人,那梅长苏的洗冤和复仇,最好的结局可能也不过就算刺王杀驾。冤魂还是冤魂,逆臣贼子还是逆臣贼子,至多是拉了仇人下黄泉共聚罢了。并且必定要搭上非常多的得以存活下来的故人。

  电视剧版非常非常强调了靖王的这个特点,而且弄得很触动人心呢(泪目)。
  谢玉在牢里吐露当年情形之后,加了一段小说中没有的剧情,靖王在觐日之外私入禁宫向母亲哭诉。初看光顾得舔了,对不起_(:з」∠)_。再看则十分能感受编剧和导演对靖王母子形象的细化。

  祁王和赤焰军一定是被冤枉的!

  这肯定是刻在萧景琰心里的一句话。但是这么多年来,他能看到的也只有铁案的卷宗,拍案定性的皇命。冤与不冤,都只是他心里的执念和怀念,甚至一个能跟他借酒浇愁聊一聊那些枉死故人的人都没有。
  他的周围,有些人不能、有些人不愿、有些人不忍,更多人是不敢——再提起。慢慢的,甚至都是不知了。

  “我的兄长、我最好的朋友,他们全都死于这样的阴谋。”  给谋士“立规矩”的时候,他这么说过。
  不是单纯的蒙冤构陷,而是阴谋,想必是这么多年来,靖王左思右想后得出的结论。但他想不透这阴谋出自哪里,何人所为,甚至无法证明这阴谋本身是否真的存在?
  没人因为祁王府和赤焰军的倒台得到明显的利益,整个朝野噤若寒蝉。即使是太子,恐怕也不过是皇长子死后被馅饼砸中的幸运儿罢了,他不是嫡子,皇长子死了也未必能轮得到他。

  他们是冤枉的。
  这句话根本无法证明,也不能对人倾述。可能某些特别失意的时刻,他对静妃或者已经故去的靖王妃,在非常私下的场合稍稍提起过,但能得到的最多也只可能是善意的同情和心疼。他甚至无法证实给自己看,自己的兄长和兄弟,真的是被冤枉的。
  直到梅长苏让谢玉开口。
  接近真相可以让靖王吐一口气吗?不可能。
  他们真的是冤枉的。
  被冤枉的。
  被冤死的。
  在静妃面前悲恸,是萧景琰唯一能做的宣泄。
  十几年来再也见不到的兄长和挚友,是被害死的。
  这和一个亲朋因病,甚至意外死亡差别非常大,因为在活着的人心中,他们本可以活着。一直可以见到,一起喝酒一起出游,一起快意人生。可是他们都死了。
  被害死,这三个字里,相比被害,死才是活着的人心中最大的痛吧。
  在静妃宫里的这一段,浓墨重彩的描画了靖王的这种感情,和这么多年心里受的煎熬。

  小说中静妃是一个安静温柔的妈妈,她后面的一切甚至看起来不像推波助澜,而是恰逢其会。带点小侥幸。电视剧中的静妃,仍然是温柔的,甚至更加温柔爱子。她轻轻拍在靖王背后的(美)手,比后面每一幕都打动人。
  而且电视剧中的静妃,双商明显爆表。文中的隐忍是哀伤无奈,在这里竟生生变成了静默蛰伏。是我理解错了吗?是吗?一定不是的!收下我的膝盖吧!娘娘!
  静妃宫里的几幕戏我实在是太爱了。有靖王的没靖王的都是。必须舔一舔。

  今天这段戏,除了大招卫峥以外,誉王阵营段位明显UP,成功用了离间计。让小新这枚棋,除了耳目之外起了更大的作用。
  折辱静妃,冒充苏府拦下靖王府报信的人。再加上在面对梅长苏病重、卫峥事件突如其来的苏宅人,在战英面前不经意流露出的对静妃事件的怠慢,堪称神来一笔。
  在靖王心里,梅长苏自然已经不是开始那个被他提防、反感的谋士了,而是一个可以倚重的谋臣,需要尊重客卿。但仍然是个谋士,是个胸有丘壑心思深沉的人。这样的人,把“静妃被皇后苛待折辱,倍受委屈”当做砝码用来勾心斗角,太TM可能了,简直就是事实。
  所以在这种情景之下,书中的坚持己见必救卫峥之外,靖王对梅长苏一定会有单方面的激烈冲突。
  大家不要刷频哦。
  只能看预告片,好痛苦。靖王毫不犹豫的斩断门铃决裂,可以说明三件事,一个是遇到自己的原则时他很固执,这种固执甚至不会因为,面对的是帮自己解开谜团的人而有所软化。二是夺嫡这件事,于他真的只是平反的手段。三是夺嫡失败,和让还活着的故人活下去,对他而言后者更重要。
  靖王斩断门铃表态之后,梅长苏没有争执,而是毫不犹豫的非常非常低姿态的马上下跪,甚至不抢先辩解很深情的喊了声殿下。这也可以说明三件事。
  一个是他真的很了解萧景琰。他不可能在这个场景喊出后面那句你有X有X怎么就是没有XX的经典对白,那毫无用处,也不是他们当前各自立场可以采取的方式。他在全力试图挽回局面。
  第二件事,是靖王之前一段时间非常倚重和发自肺腑的尊重苏先生。梅长苏的姿态如此之低如此干脆,都惊倒列战英了。按理说不应该。靖王现在是亲王,又屡有军威,一直是战英的顶头上司。除了皇室以外的任何人,对他跪拜见礼,对于战英来说应该都是非常理所当然的行为。何况现在靖王对梅长苏如此不满。但是他很惊讶的回了一下头。这只能说明梅长苏对靖王行如此大礼,在这个靖王心腹的眼中是一件非常突兀,不可思议的事情。
  苏先生对靖王不必如此礼敬,在我们这些看官眼里根本是理所当然的,但是在剧中人的立场则不然。誉王的一干谋士,重用如秦般若,时常行一些婢女之事,虽然是为了方便也是因为其女性的身份,但很明显的体现了大家不是一个阶层的事实。所以靖王之前一定非常礼敬苏先生,才会让列战英这么吃惊。
  第三件事,则是编剧和导演和我一样!!!!早就期待这种梗了!!!每当看古装文、剧,主角是智谋之士的时候,我就特别期待这种场景。完全被GAT到了!!!我好激动!!!!!!

评论(22)

热度(140)
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